学校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校动态 >> 正文

【青科时评】抓好党建促发展

发布日期:2025-04-16    点击:

人间四月,草木竞秀,恰是万物生光辉的大好时节。当下,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扎实进行。这次学习教育的鲜明特点在于“一体推进学查改”:学习研讨是基础,查摆问题是途径,集中整治是目的。与历次党内集中教育一脉相承,此番以党的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和总抓手,但出发点和落脚点依然是解决问题、推动发展。可见,无论过去、现在还是将来,促发展始终是首要的、颠扑不破的“硬道理”,而欲达到此目的,抓党建始终是最可靠、最坚实的“硬保障”。

长期以来,“围绕中心抓党建,抓好党建促发展”一直是我们的基本思路和重要遵循。党建与发展,互为表里、相互依存,统一于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。“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”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”等经典论述,正是以抓党建来促发展的底层逻辑。现实中,党建是统摄、灵魂,发展是具象、骨肉。不以党建把关定向的发展,缺少主心骨和定盘星,极易走向盲目、失序和虚弱;同样,不以发展为确据的党建是纸上谈兵、华而不实、无说服力的,极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。因此,坚持把党建与发展同谋划、同部署、同落实、同检查,是在无数实践中得出的、被反复证实了的经验总结。

“党政军民学,东西南北中,党是领导一切的。”党建引领,从来都是我们谋求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强底气。在任何时候、任何情况下,如果没有作为“战斗堡垒”的党支部做坚强后盾、没有作为“先锋”的广大党员挺膺担当,发展、特别是高质量发展就几近成为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,注定外强中干、行而不远。当然,要想在促发展上取得实效,党建工作自身必须立得住、过得硬,切实把管党治党、兴党强党的要求落到实处,否则无以为发展提供应有的组织保障。所以,基层党组织在抓党建的过程中,必须注重“围绕中心”这个主题,着意规避一些主观化、片面化的错误倾向。比如,零碎地抓党建,则无助于发展。对党建工作缺乏系统筹谋和周密安排,想起来抓一抓、忙起来放一放,压力传导时大时小,组织生活时紧时松,党员作用发挥时强时弱,党组织影响力时有时无,以致形不成稳定的促进发展的“能量”输出,正所谓“最无益,只怕一日曝十日寒”。又如,机械地抓党建,则偏离于发展。把意涵丰富的党建工作简单化、刻板化、抽象化,两眼仅盯考核数据、一心只顾完成任务,甚至落入绝对量化的误区,将本应生动活泼的“人”的活动异化为打算盘、计工分、晒账单,以致“留痕”一片却无法有力支撑发展,正所谓“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”。再如,泛化地抓党建,则有损于发展。把党建工作当成一个“筐”,林林总总什么都可以往里装,毫无边界地眉毛胡子一把抓,模糊了党的建设与日常具体事务之间的分野,直接“隔着锅台上了炕”,从根本上忽略了固本培元的重要性,以致使发展欠缺内生动力,无异于被釜底抽薪,正所谓“舍本逐末,得不偿失”……以上种种谬误,若究其根源,皆是由于未能深刻认识和妥善处理抓党建与促发展的关系,导致失去平衡而顾此失彼,“两张皮”之痼疾由是衍生并陈陈相因。故而,抓党建与促发展是相辅相成、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,必须两手抓、两手硬、弹好钢琴,只有提高站位、放开眼量,统筹兼顾、执两用中,才能取得一举两得、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。

古人作画讲究“绘事后素”,以求虚实相生的总体效果。同样,抓党建促发展的要诀,也在于勾描一幅并行不悖又相得益彰的“融合图”。理想状况下的融合,就是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;你离不开我、我离不开你的水乳交融模态。在一段时期内,我们曾经习惯于广泛使用“党建+”的概念,认为只要使二者产生物理反应、在宏观层面实现物性耦合就是融合,但结果往往还是“看山是山、看水是水”,没有真正做到和合共生、合而为一。在新形势下,我们更应该提倡“党建×”的理念,想法设法使二者产生化学反应、在微观层面实现质性互溶,从而造就“似乎看山不是山、看水不是水;然则山水相依、相映成趣”的和谐局面。为此,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务必思想上高度一致、行动上主动承当,以责无旁贷的自觉和久久为功的定力(而不是口号式地、运动式地)积极投身于党建业务融合的探索与践行,因地制宜、因事制宜推动机制创新,放大体制张力,把涉及教学、科研、管理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核心指标和业务难点适时转化为党建重点,充分彰显和运用独有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,聚精会神攻坚突破,集中力量化解难题,步步为营巩固拓展,用实实在在、值得信服、师生满意的优异业绩体现党建与业务的良性互动、双向奔赴,日益积蓄并持续释放助推各项事业提质增效的强劲动能和势能。

人勤春来早,万事日相催。乘借着学习教育的浩荡东风,学校高质量发展更待“百般红紫斗芳菲”。新开端、新起点,蕴育着新图景、新希望。“抓党建、促发展”正当其时,更时不我待。惟有真抓实干,快马加鞭,勠力同心,一往无前,建设“特色鲜明、走在前列”高水平大学的美好梦想方能早日实现。

鲁ICP备05001948号-1 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07号  ©2023 青岛科技大学